零碳科技
零碳科技
This guy hasn't written anything yet

注册于 1 year ago

回答
54
文章
2
关注者
15

韩国科研团队7月22日发表一篇论文,宣称发现了常压室温超导体LK-99晶体,在正常大气环境下可在127摄氏度以下实现超导。
室温超导是科学界争夺的焦点。成果接二连三。
今年,3月9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机械工程系和物理与天文系助理教授兰加·迪亚斯及其团队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找到了一种由镥-氮-氢(Lu-N-H)构成的新材料,在1万个大气压的情况下实现了室温超导。
这一消息一经发布就震惊了科学界。但是此后没有得到复现,渐渐消息弱了下去。
超导是指导体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状态。2020年室温超导开始,当年10月14日,迪亚兹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一篇首次实现“室温超导”的封面论文,引发轰动。
论文中称其团队创造出一种三元氢化物(C-S-H),在267万个超高大气压下,实现了转变温度为15摄氏度的超导电性,即观察到室温超导现象。投稿仅2个月就登上了《自然》杂志封面,被誉为是诺奖级的工作。
后在科学家集体质疑声中,2022年9月26日,在所有论文作者都不同意撤稿的情况下,《自然》杂志编辑部撤掉了这篇论文。
超导材料是材料科技的前沿,一旦实现,对能源输送、聚变、环境、医学等都是很大的促进作用。当然,从研究到验证,再到实际,还有很长的路走。
具体有什么意义?如果能发现近常压室温的超导材料,人类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变?

以下是一篇科普文章,供大家参考

室温超导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文/龙海涛 百科知识

超导—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顾名思义,超导就是超级导电。超导体的电阻为零,意味着电子在材料里“跑”的时候没有阻碍。
超导的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开默林—昂内斯发现,把汞冷却到零下269°C时电阻会突然消失,电子会在其中无阻碍地运动。后来,他又注意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汞相类似的特性,他将这种特殊的导电性能称为“超导态”,并将使导体进入超导态的温度称为“超导临界温度”。开默林—昂内斯也因液氦的制备和超导现象的发现,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早期发现的超导体都是金属,但并不是所有的金属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都能出现超导现象,如在常温下导电最好的金、银、铜等金属并不属于超导体。后来人们逐渐发现,除金属元素之外,一些非金属元素、化合物、合金等也是超导体。另外,有些物质在常规环境下不是超导体,但在施加压力后却成了超导体。截至目前,已发现的超导体涉及46种化学元素以及几千种合金和化合物。超导材料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当前,应用电子技术都基于有电阻的电路,大量能源因普通导体存在电阻而转变为热量白白损耗。如果能实现“室温超导”,则有望使电能极少转变为热量,从而提升导体和装置的效率,极大地推动现有电子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精细电子元件应用到人类生活中。

为什么“室温超导”是材料学界的“圣杯”
超导研究是物理学领域一个较小的分支,而且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却已经诞生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见全世界对超导技术的关注程度非同一般。那为什么超导技术还没有走进人们的生活呢?为什么我们还没有用上超导手机、超导电脑、超导电视、超导冰箱呢?
原来,超导材料的使用条件过于苛刻:它只能在零下269°C这样极低的温度中实现“超导”,正常环境下,金属还是存在电阻,电流通过时依然会“受到阻碍”。要是能在常温下实现“超级导电”该有多好!因此,百余年来,实现“室温超导”就成为科学家们的一个终极梦想。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尝试和验证,艰难地提升着超导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
开默林—昂内斯发现超导现象之后的40多年,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更多的超导材料,也陆续提出了几种超导理论。其中,巴丁、库珀和施里弗在1957年提出的BCS理论可谓“集大成者”,能够解释当时发现的几乎全部超导现象。该理论指出,尽管电子通常是相互排斥的,但自旋相反的电子可以形成库珀对,而库珀对是玻色子,在一定温度下(即超导临界温度)就出现玻色凝聚,从而形成超导。
1968年,物理学家麦克米兰在BCS超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常压下超导体的超导临界温度不会超过40K(零下233℃),而高压下超导临界温度则会提高。这在物理学界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验证与等待后,1972年,3位BCS理论提出者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在BCS理论的指导下,物理学家们发现了更多的超导材料,但超导临界温度一直没有突破。
直到1986年,德国和瑞士的物理学家发现了一种铜氧化物陶瓷材料,该材料具有33K的超导临界温度。紧接着,美国和中国科学家在这个体系中合成出了超导临界温度超过77K的钇—钡—铜—氧超导体。这不但突破了BCS理论的预言,也超出了液氮的沸点。用液氮取代液氦做制冷剂,大大降低了研究的成本。直到今天,常压超导临界温度的纪录仍是134K。

如果未来“室温超导”实现了会怎样

如果未来科学家成功研发出“室温超导”技术,将会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将会带来许多领域的巨大变革,包括能源、计算机、医学、交通运输和环保等领域。同时,它将有助于解决当前超导技术应用中的诸多难题,如制造成本、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更高效的能源输送 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的特性,因此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能源输送线路,从而减少电能损失和环境污染。现阶段最高效的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需要经过变电站,以市电电压传输到各家各户,长距离传输会带来电能的损失,造成能源浪费,加重环境污染。零电阻的超导电路,则完全不需要变电站,可以在较低电压下进行高功率传输,零损耗地传输电能,这对能源行业是革命性的变化。“室温超导”的应用将产生更高效、更可靠的输电线路,进而降低消费者的用电成本。
更快速的计算机 “室温超导”技术的突破会对计算机领域带来巨大的影响。量子计算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技术,能够处理比传统计算机更复杂的问题。然而,量子计算机的制造和运行需要高度稳定的超导材料。“室温超导”技术可以提高量子计算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促进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
更加环保的交通工具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高速交通工具,它可以悬浮在轨道上并通过磁力驱动运行。磁悬浮列车需要使用超导磁体产生磁场以悬浮车体并使其运行。但目前的超导磁体需要使用液氦来维持低温,这会增加成本和复杂性。如果使用“室温超导”材料制造超导磁体,磁悬浮列车的制造和运营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同时也会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
新型医学设备 超导技术已经对医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核磁共振成像仪(MRI)的发展方面。核磁共振成像仪使用超导磁体产生磁场,用于创建人体的详细图像。然而,将这些磁铁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高成本和复杂性限制了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应用范围。“室温超导”材料可以显著降低核磁共振成像仪的成本和复杂性,使其被更广泛地应用。此外,“室温超导”材料可用于开发新的医疗技术,如磁性药物输送系统和用于检测癌细胞的超导传感器等。
环保领域 “室温超导”技术对环境保护领域也有重要的影响。“室温超导”技术可以用于制造更高效的环保设备,如污水处理和废气净化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此外,传统的超导技术需要使用液氦来维持超导状态,而液氦的生产和运输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可以使用“室温超导”技术来代替液氦超导技术,将会降低液氦的使用量,从而减少碳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

中国在超导研究与应用方面的贡献

世界超导研究开始于1911年,而中国的超导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赵忠贤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决定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并发表文章,提出“超导临界温度能够达到40K至55K”,在当时被认为是很大胆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赵忠贤团队推翻了传统理论,向全世界证明超导临界温度是可以突破麦克米兰极限温度的,引发世界物理学界的震动。1987年,赵忠贤团队独立发现了临界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钇—钡—铜—氧。
2008年,中国在高温超导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赵忠贤院士带领团队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了55K,推动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迅速发展。很多新的铁基超导材料包括超导机理方面的物性研究,均由中国科学家率先开展。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马衍伟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首根铁基超导线材,并于2016年成功制造出全球第一根百米级铁基超导的线材,向铁基超导实用化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超导电缆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落地应用。2013年,上海电缆研究所牵头建成的国内首套30米、35kV、低温绝缘、高温超导电缆在宝钢挂网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实用低温绝缘、高温超导电缆技术中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国际上少数成功建设低温绝缘、高温超导电缆工程的国家。2021年,世界首条35千伏千米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在上海正式投运,开创了千米级超导电缆在全球城市核心区域的应用先例。
2021年1月13日,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正式试车,在大气环境下,该车的时速可达到惊人的620千米,堪称当今现有陆上最快交通工具,比当今最快的高铁还要快一倍左右。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种系统的量子计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经过研究攻关,研究团队构建了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计算复杂度比谷歌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悬铃木”高100万倍,使我国首次在超导体系达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海水制氢:2023突破连连,国内产业化在即

绿氢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预计到206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1.3亿吨,届时每年需要消耗约11.7亿吨电解用纯水。然而,淡水资源紧缺将严重制约“绿氢”技术的发展。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氢矿,海水制氢是未来氢能发展的重要方向。

先淡化后制氢是当前最成熟的海水制氢技术路径,目前已在全球多国开展规模化示范工程项目。然而海水间接制氢严重依赖大规模淡化设备,工艺流程复杂且占用土地资源,推高了制氢成本与工程建设难度。

上世纪70年代初有科学家提出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构想,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研究团队通过催化剂工程、膜材料科学等手段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旨在破解海水直接电解制氢面临的析氯副反应、钙镁沉淀、催化剂失活等难题。

今年3月17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中就包含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团队的科研成果——全新原理实现海水直接电解制氢。

近年来,我国在海水制氢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2022年11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及深圳大学、四川大学博士生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以物理力学与电化学相结合的全新思路,建立了相变迁移驱动的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与技术。该技术彻底隔绝了海水离子,实现了无淡化过程、无副反应、无额外能耗的高效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即可在海水里原位直接电解制氢。

随后,2022年12月16日,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共同签署了“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原创技术中试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四方合作协议。

2023年1月28日,大连市普兰店区海水制氢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建成投产,形成年发电量1.37亿千瓦时和年产2000吨的新能源绿氢产能,并在未来三年计划累计投资约30亿元,逐步形成500兆瓦新能源发电、10000吨绿氢的产业规模。海水制氢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将充分利用普兰店区滩涂光伏资源优势及大连市技术研发、储能设备、制氢设备、加氢设备、氢燃料电池、整车、氢能消纳等可实现完整产业链本地化的优势,打造国内首例,集滩涂光伏、储能、海水淡化、电解制氢为一体,尝试风光耦合及大规模不受上网指标限制的孤网运行模式的氢能源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

1月30日,天津大学凌涛教授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乔世璋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 Energy期刊上发表了海水制氢研究成果。该成果通过在常见的催化剂表面引入硬路易斯酸材料,在催化剂表面构建了局部碱性的反应微环境,在不经过净化、脱盐处理和不添加强碱的条件下,在近中性的天然海水中实现了高效稳定的电解制氢。

4月29日,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项目(首台风机正式吊装完成,此举标志着国内近海深水区离岸最远项目正式进入风机安装阶段。作为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青洲四项目规划装机容量500MW,拟布置包括11MW、12MW和16.6MW漂浮式风机在内的40余台明阳智能海上大型风电机组。同时,青洲四项目将借助“导管架+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装备和海水制氢设备的部署,建成全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

6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发布消息称,该研究所在海水电解制氢大尺寸、高稳定阴极技术方面取得进展,为解决海水电解制氢过程中面向工业规模化放大的高性能阴极合成提供了新的合成方法。研究所对合成阴极的性能和成本的评估显示,该电极具备在工业规模下可持续制氢的潜力。

6月,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在原理上跳出了传统化学的范畴,通过蒸汽压差的物理力学驱动,来全部隔开海水中的90多种复杂元素及微生物对电解水制氢的影响,打破世界上原本需要依靠纯水制氢的传统模式。

海水制氢产业辐射能力强、带动面广,在技术、装备上都走在能源产业前沿,在引领新一轮的绿色能源变革的同时,还将横向联动、纵向拉动海水淡化、海上清洁能源、海上氢能新基建等产业发展,开拓新需求、新空间。比如,按照电解1吨水会获得111千克氢气反算,对海水淡化需求可达225.23万吨。根据海水淡化成本5元每吨来计算,到2025年海水制氢将拉动海水淡化工程约1126.13万元的产值。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年需求量约近3亿吨,到2070年达到5.2亿吨。在氢能需求侧庞大规模的拉动下,加之技术和产业化层面的不断突破,海水制氢产业即将爆发。

(英国2020年时间9月24日)ZeroAvia完成世界首架由氢燃料电池驱动的商用飞机飞行
http://h2city.cn/cms/a/388.html

美国通用氢能源公司(Universal Hydrogen)的氢燃料电池验证机成功在美国华盛顿州莫斯湖完成首飞

http://h2city.cn/cms/a/1049.html

采用氢电混动!续航达800公里,雷诺Scenic Vision首发亮相

雷诺在2022巴黎车展上复活了Scenic这个名字,不过与前几代不同的是,Scenic Vision采用了SUV风格车身,动力也是完全反常规,采用了氢能源电池増程器+电动机的设计。
9b7a5d6b719146cef2411662c49b2007.jpeg!
这台概念车基于比Megane E-Tech更长的试验平台打造,采用雷诺最新设计语言。车头前端采用蜂窝封闭式格栅,与刀锋头灯相接,边缘带有三角LED日行灯。
350ec04e1d20bd81eb26633b6907df29.jpeg
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490/1900/1590毫米,轴距2835毫米。侧面采用掀背造型,配备21英寸轮毂。车尾使用回旋镖尾灯,发光车标和大尺寸扰流板。尽管增加了氢燃料电池,它的自重也只是和Megane最高配版本接近,达到1.7吨。
929c630dfc4f306d098f194e17a9bffd.jpeg
车身采用无框式对开门方便进入,支持人脸识别。而车内最显眼的莫过于黑色环绕式显示屏,它与车外摄像头相连,可增加24%的主驾视野。除此之外,悬浮座椅、8块小尺寸长方形液晶屏、yoke异形方向盘和炫彩氛围灯也在该车上出现,每个座椅都有独立的扬声器和麦克风。此外,Safety Coach可以监控驾驶者身体状况,并改善他们的驾驶习惯。
fb294ac4aa52d3f094c91fc80932fdd6.jpeg
这台车最为硬核的便是动力系统,这套动力总成包括 160 千瓦电机,电机安装在后轮上,Scenic Vision 搭载了一个容量为 40 千瓦时的电池包和一个容量为 16 千瓦时的氢燃料电池,此外车辆还有一个小型储氢罐。
这样的混动布局,让Scenic Vision的电池重量降低一半,碳足迹降低75%,最大续航达到800公里。
6dbc46cc71ebe0c603e5fccd36520fd4.jpeg
按照雷诺官方所称,Scenic Vision概念车的量产版将于2024年亮相,量产版将使用经过加长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CMF-EV架构打造。氢燃料电池混动,似乎也是一条可行性颇高的道路。

By Dave Harvey
Business and Environment Correspondent, BBC West
ZeroAvia副总裁Sergey Kiselev表示,该发动机将有助于实现“航空脱碳”。
WechatIMG21_副本.jpg
许多其他航空航天公司正在开发使用氢气的发动机,但大多数公司预计要到2035年才会商业化飞行。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是否有可能在不造成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比人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它是如何运作的?

这家总部位于格洛斯特郡的公司进展得更快,因为他们没有设计一架全新的飞机。
ZeroAvia正在开发Dornier 228,这是一架传统的19座飞机,有两个螺旋桨,通常由煤油驱动。
其中一个已被电动发动机取代,电力在车上使用氢燃料电池在车上产生。在测试期间,另一台发动机仍然以煤油为燃料,以防出现故障。
但一旦技术得到证明,两台发动机都将使用氢燃料电池的电力运行。
只有新发动机需要通过安全测试,该公司正在与民航局合作获得认证。
试飞员Jon Killerby
WechatIMG23.jpg
试飞员乔恩·基勒比说,第一次飞行一切顺利
试飞员乔恩·基勒比驾驶飞机,并告诉我,一旦升空,他们就没有煤油发动机了。
他说,我们可以在传统发动机上节流,纯粹在氢电系统上飞行,它产生足够的推力来飞行飞机水平。
它的工作原理真的很惊人。
它真的是“绿色”吗?
氢燃料电池不是新的,已广泛用于汽车和卡车。
他们使用一种称为“反向水解”的化学过程,该过程将氢气与氧气相结合,产生热量、水蒸气,最重要的是,产生电能。
因此,车载发动机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但重要的是你从哪里得到氢气。
蒂姆·梅斯教授
WechatIMG24.jpg
蒂姆·梅斯教授已经研究氢气三十年了
在巴斯大学,Tim Mays教授已经研究氢气三十年了。他经营着英国氢气研究中心,该中心刚刚获得了1100万英镑,用于探索氢气如何帮助应对气候变化。
他解释说:“目前,人们通过用蒸汽处理天然气来制造天然气,这几乎是不可持续的。”
但也可以使用可再生电力使用电解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梅斯教授说,这造就了绿色氢气,这是航空业所需要的。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选择,因为我们确实需要更换煤油。

多大,多远?

这不是一架大飞机。
Dornier 228将搭载约12名载有氢气发动机的乘客。
据首席商务官Sergey Kiselev称,它可以飞行约250-310英里(400-500公里)。
这将让你从布里斯托尔机场到纽卡斯尔,或从伦敦到巴黎。
到2027年,该公司计划建造一台更大的氢电动发动机,为更大的飞机提供动力。这可以搭载约50名乘客,并接近620英里(1000公里)。

有什么问题?

Mays教授微笑着说,像所有技术一样,存在挑战。
制作它,运输它,并存储它。
航空业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基础设施。氢气生产中心,一个将燃料送到机场的网络,机场的储存,地段。氢气与传统的煤油非常不同。
氢气占用了大量空间。为了使其易于承受,气体被压缩到大气压的350或700倍。
即便如此,它仍然比煤油占用更多的空间。如果你想把它作为液体运输,你必须首先把它冷却到零下253度。
因此,机场和航空航天公司现在正在检查到底在哪里制作它,如何移动和存储它。
Mays教授是这样说:“你可以用氢气作为燃料飞行,但它还没有优化,还没有超级高效,基础设施还没有到位。”

航空公司会使用氢气吗?

科茨沃尔德机场的机库很小,远离空中客车、劳斯莱斯和波音的大型研究实验室。
但ZeroAvia已经订购了1500多台第一台发动机。
卡哈纳航空公司是一家新的加州航空公司,其“使命是航空脱碳”。
机库中的ZeroAvia飞机
WechatIMG22_副本.jpg
该公司订购了1500台氢电动发动机
另一个早期客户离家更近,环境企业家Dale Vince,他创立了可再生能源公司Ecotricity。
文斯先生正在推出一家名为“Ecojet”的航空公司,该航空公司将在客运航班上使用ZeroAvia发动机,首先从爱丁堡飞往南安普敦。
他说:“几十年来,如何创造可持续航空旅行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绿色运动。
旅行的愿望深深地铭刻在人类精神中,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无二氧化碳排放的航班将使我们能够在不第一次伤害它的情况下探索我们不可思议的世界。
氢动力飞机,cgi。
图片来源,空中客车
WechatIMG25.jpg
空中客车工程师正在研究至少三个不同的氢动力飞机概念
较大的航空航天公司正在饶有兴趣地关注这家小型初创公司。空中客车有一个名为ZeroE的巨大研究项目,它也使用氢气。该公司正在探索氢燃料电池来发电为螺旋桨提供动力,并直接使用液氢进行燃烧。
但空中客车的目标是到2035年在天空中拥有氢动力飞机,比小型ZeroAvia发动机晚了整整十年。
Sergey Kiselev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决定不制造一架全新的飞机,而只是在现有飞机上更换发动机。
他说:“这有助于我们消除飞机认证的所有复杂性,我们只能专注于发动机。因此,我们可以在商业运营中更快地将飞机升空。”
该公司已经做出了承诺。它现在至少有两大挑战。
一个是使其发动机安全,经过认证,并在2025年之前准备使用。
他们正在去那个的路上。
另一个更难的挑战是,当飞机降落在另一机场时,将确保有加氢站的氢气等待它。

扫描二维码 更多氢能新闻
2a4d09192ee4f2aa386ac65a0adce0b1.png

十大美国创业孵化器与加速器的排行榜,其中Y Combinator位居榜首,TechStars则位居第二.
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在各个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还出现在各个垂直领域,如教育。它们被称作是攻读MBA的替换选择。Y Combinator如今甚至还接受还没有创业构想的申请者。
这些孵化器为新的创业家提供导师、指导以及技术、商业与融资方面的实用培训,帮助他们了解构想、产品推出等方面的东西。孵化器通常会向初创公司提供小额资金,换取其一小部分股份。
福布斯评出了一个美国孵化器与加速器的榜单,排名基于一系列的因案,主要根据孵化器的初创公司的价值,另外也考虑其它因案,如它们的公司的融资总额、成功融资的公司比例以及被收购或者关闭的公司比例。
v2-c8076a2570bbab0b5c5aa50c91c044a6_r.jpeg
v2-6383bae2a4eaca515e4614098ca945da_r.jpeg

1)Y Combinator
排名首位的是Y Combinator。Y Combinator孵化的172家被收购、关闭或成功融资的公司总价值为77.8亿美元,平均每家公司的价值达4520万美元。这些数据相当惊人,当然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们被部分大公司拉高了。
Y Combinator
Y Combinator并未单独披露各家公司的估值,不过Dropbox和Airbnb的估值确实很高。从YCombinator孵化出来的一些知名公司包括: 280 North、Heroku、OMGPOP、Loopt、Cloudkick、Zecter、Wufoo和Reddit。去年6月,Y Combinator称其最好的21家公司总价值为47亿美元。
鉴于Y Combinator已经成立了七年的时间,它处于领先是正常的。毕竟它的公司有着更多的发展时间。从Y Combinator为其公司所达成的交易类型来看,它也深受投资者的欢迎。
Y Combinator致力于引入富有才华的技术创始人,鼓励他们创业,并在3个月内成立公司。部分人在启动公司之前就已经完成产品的研发。Y Combinator联合创始人只保罗·格拉汉姆·(PaulGraham)告诉他的创业家,确定产品是否行得通的最佳方式是将它推出。Y Combinator的合伙人数量已扩至7位。
刚开始Sequoia Capital向Y Combinator的基金注资,后来著名投资人尤里·米尔纳(YuriMilner)、罗恩·康韦(Ron Conway)和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则承诺向每家初创公司提供15万美元的保证资金
Y Combinator当前最大的价值也许不是它的孵化项目、指导或者是它所作的公司介绍,而是网络。目前Y Combinator紧密相连的网络拥有数百名公司创始人,他们均以支持其它的YCombinator公司而闻名

2)TechStars
排在第二位的是TechStars。TechStars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科罗拉多州Q博尔德,目前已经扩张至纽约、西雅图、波士顿、圣安东尼奥 等城市。
TechStars共孵化出114家公司,另有98家还在孵化当中。根据最新的统计,其中的73家正进行融资,已募得1.34亿美元的风险投资
TechStars
TechStars也广受欢迎,每年在全美各个城市获得的4000份申请当中,只有1%为它所接受大约有80%的TechStars公司获得风险投资或者规模较大的天使融资。TechStars的公司完成项目时,平均募得1100万美元.
大约40%的初创公司位于项目所在城市附近,TechStars创始人大卫·科恩(David Cohen)在各个孵化站点均招揽了总监来负责运营
Techstars的模式是引入导师帮助它的初创公司,为每家初创公司提供10名导师,确保它们保持专注,都能获得导师的高度关注。TechStars还通过联手Startup America创立“全球加速器网络Global Accelerator Network)”,与其它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分享关于其模式的信息。通过此举TechStars帮助其它加速器得以成立
科恩也强调孵化器之间的透明性。他还发布了一份TechStars所孵化公司的名单,涉及它们的融资额和员工数等信息。他正鼓励其它孵化器也这么做,使得创业家在决定参加哪个孵化项目时能够作出明智的选择。“应当有透明性,使得创业家能够查看数据,根据哪些公司成功融资、具体融资额及融资成功率等情况做出明智的决定,”科恩表示。
科恩指出,TechStars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的孵化项目的数量不多,并尝试给每家初创公司提供巨大的关注。TechStars博尔德孵化站点在2011年夏季的最近一批项目有12家公司。“相比数量,我们更加注重质量,”科恩说。“我们希望我们资助的所有公司都能成功。5
另外,TechStars的特别之处还在于,科恩也会投资初创公司。从TechStars毕业的公司包括SendGrid、Occipital、Orbotix、CrowdTwist和OnSwipe.

3)Dreamlt Ventures
Dreamlt Ventures成立于2008年,已成功孵化65家公司。Dreamlt已从费城扩张到其它城市,如今在纽约和以色列分别提供一个项目。
Dreamlt最著名的公司是SCVNGR,据悉SCVNGR去年以1亿美元的估值募得1500万美元
Dreamlt最近还推出了一个由Comcast Ventures支持的为期一年的项目Dreamlt Access,计划资助15家公司。

4)AngelPad
AngelPad于2010年由7位前谷歌高管创立。该旧金山公司的创始人包括托马斯·科特(ThomasKorte)和其他的多位专业人士。
通过孵化数目较少的公司,并向它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AngelPad实现差异化
AngelPad还重视产品研发。它还为初创公司提供办公室,让它们也能够相互帮助。AngelPad很多的初创公司都是成立不久,但其中也有很多已经成功获得风险投资

5)LaunchPad LA
LaunchPadLA于2009年由GRP Partners的马克·舒斯特(Mark Suster)创立,已成功孵化23家公司。其中19家获得融资,10家获规模较大的风险投资。有五家被收购,其中两家的收购金额超过3000万美元。
最近有报道称LaunPad在洛杉矶孵化的Sometrics被美国运通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GumGum、MovieClips、GameSalad等公司获得了巨额融资。洛杉矶还不能媲美硅谷,不过在那里也有着大量的人才和初创公司,如Science。

6)Excelerate Labs
ExcelerateLabs成立于2010年,创始人是萨姆·雅冈(Sam Yagan)。该总部位于艺加哥·的公司每年运营夏季项目,已成功孵化20家公司。
Excelerate引入了包括Groupon投资者布拉德·科威尔(Brad Keywel)在内的众多导师

7)Kicklabs
Kicklabs专注于帮助其初创公司与大型品牌商和机构完成它们的首笔交易。Kicklabs CEO克里斯·雷德里兹(Chris Redlitz)称那通常是初创公司面临的最难的问题。
Kicklabs已与27家品牌商建立合作。雷德里兹指出,Kicklabs不与Y Combinator、TechStars等孵化器竞争,因为它是寻求在初创公司完成其它孵化项目时向它们提供帮助。

美国是全球医疗体系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拥有顶尖医疗中心最多的国度。在最新公布的全球医疗机构排行榜上,美国有22家医疗机构排在前100,其中有4家医疗机构排在前五,分别是Mayo Clinic、克利夫兰诊所、麻省总医院·和约翰·霍普金斯Q医院
事实上,这些顶尖医疗中心不仅在临床上有着极强的实力,在医疗创新·和转化上同样颇有成就几乎撑起了美国在医疗创新领域的门面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Mayo Clinic目前已成功孵化14万项医学创新成果,且还有1.2万项创新技术正处于研究和转化阶段;克利夫兰诊所在2021年成功转化创新型项目92例,共吸引了超过13亿美元的投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在2021年共获得166项新专利,孵化初创公司数量达到174家;麻省总医院在2021年完成了484份已颁发专利,科研收入达到1.429亿美金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位于洛杉矶的Cedars-Sinai (西达赛奈) 医疗中心在创新和转化上同样有着不俗的表现。
据悉,这家成立于1902年、美国西岸最大的非营利性医院,目前拥有超过2000名医生和10000名雇员,以满足全美最多样化地区之一的需求,在质量和创新的患者护理、研究、教学和社区服务“方面设定了严格的标准,具有支持医疗创新的优良条件。
为加速院内医疗创新转化,让更多前沿技术更快地应用于医院和患者,Cedars-Sinai医疗中心设立了加速器,即Cedars-SinaiAccelerator,其是在专业化器公司TechStars的支持下建立起的重要医疗发展引擎,孵化器主要为医疗创新初创公司提供培训与指导,使其发展壮大创新,达到加速公司发展的目的。
那么,Cedars-Sinai Accelerator究竟能够为初创公司提供怎样的推动力呢? 又是如何平衡早期医疗项目孵化的风险与机遇呢? 为解开这一谜题,动脉橙果局对该孵化器进行了深度分析。

01

提供”跳板"资源,抓住主要矛盾,创造加速发展条件
公司从创业期、种子期,再到快速成长阶段,相应的,对物理空间、配套设施、技术平台、投融资、市场网络、人力资源等发展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加速器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初创企业填充这些空白。
作为深受美国初创企业欢迎的加速器,Cedars-Sinai Accelerator首先为初创公司提供的就是资金。据悉,每一家入驻Cedars-Sina识的初创企业就可获得10万美元.
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Cedars-Sina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为初创企业在资金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网络。在该计划网络中,金融投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Cedars-Sinai最为核心的是,根据初创企业的真实情况确认融资节奏,并精准匹配到最佳的投资机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钱要重要的多,尤其是对于初创企业,他们往往更需要在早期获取更多的市场资源,而不是只有“钱”。因为如果只有“钱”,可能会让他们背负不必要的压力。
在完成资金计划之后,Cedars-Sinai Accelerator第二步就是为初创企业“投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Cedars-Sinai总是会选择那些真正为医疗行业提供有价值解决方案的优质企业,并将整个卫生系统的利益相关者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他们身上
在这一点上,Cedars-Sinai所能带来的价值更多的是对初创公司的项目辅导以及垂直领域的市场资源。例如,针对开发医疗软件%的公司,将获得Cedars-Sinai医疗中心的临床支持,为其进行品开发辅导以及测试。同时,初创公司能充分利用Cedars-Sina的医疗系统,可以花大量时间跟随医生,观察工作流程,以便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
这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是十分有价值和有必要的。因为在医疗领域中,很少有企业是因为技术“死掉的,往往更多的问题出在创业者没有找到对的需求,或者在解决方案层面,没有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这就是因为创业者无法接触到真实临床场景,而造成的“认知偏差”
基于这一点,初创公司在Cedars-Sinai的推动下,能够在医院工作流程以及硬件设施中与医疗人员互动,这使得初创公司更深入地了解其产品在医疗健康系统中的市场定位,并快速测试和不断改良其产品,这将产品验证过程从两年缩短到三个月。

02

重视"团队”评估,加强技术合作,打造专业集体凝聚力
在对初创企业的评估中,Cedars-Sinai在“团队素养”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比重,这是因为一个好的团队往往更有能力解决初创企业在早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Cedars-Sinai一直坚信,拥有强大管理团队的初创企业可以使任何产品和想法取得成功。一旦确定了一支强大的管理团队,就会寻找他们认为对美国市场影响最大的产品,并在市场上寻找牵引力,确保创新产品能够增加价值并帮助团队实现目标。

因此,Cedars-Sinai在对初创企业的团队进行经验与技术、工作方式、以往经验的综合评估,选出符合要求的团队后,Cedars-Sinai会再对技术和产品进行评估,选择对市场最有影响力、最具市场潜力的产品,并且将初创公司所需资源与Cedars-Sinai可提供的医疗资源进行匹配,以及确保Cedars-Sinai可以为入选的公司赋能,帮助其达成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Cedars-Sinai并不止步于自身医院内的合作。“我们想要为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创新,同时也给入选的公司带来成长的机会,使得他们能走出Cedars-Sinai”,Cedars-Sina总经理Anne Wellington说道。
由于Cedars-Sinai加速器与其医疗资源紧密结合,能为医疗创新的初创企业带来急需的资源,所以每期加速器都有近600家初创企业报名,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医疗领域初创企业加速器之一。
到2019年年底,Cedars-Sina已开展五期加速课程,一共有147家初创企业参与,累计获得了超过20亿美金的投资,其中不乏Google与Amazon这样的技术巨头公司,超过80%的初创公司保持活跃,创造了约4000个工作岗位

03

明确行进步骤,缕析实质内容,建造稳定可靠的孵化系统
Cedars-Sinai加速器项目在落地的过程中需要有仔细周密的安排计划,以便更好地实现为公司提供创新技术发展动力的初衷。
具体而言,该计划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根据初创公司想要达成的目标,为每家公司分配最为合适的导师。导师来自于Cedars-Sinai内部以及业界人士的300余人团队中。这些导师将每周与初创公司团队见面,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关系网络为初创企业提供帮助,为其产品提供反馈、改进产品设计、指导他们如何将产品更好地与医疗系统结合
第二阶段:集中的产品开发与市场定位辅导。在这个阶段,加速器将在商业模式、价值主张、以及市场符合性方面为初创企业提供反馈,帮助初创公司了解其产品的市场定位、探索商业模式以及制定定价与营销模型。
第三阶段:邀请风投机构和投资者与初创企业见面融资。在项目的最后一天,所有的初创公司将面对投资人、潜在客户、导师和媒体展示产品,进行集中路演。
在培训项目过程中,Cedars-Sinai医院还为初创企业提供与医疗健康和创业相关的课程与研习会,邀请不同背景的专家分享经验
除此之外,Cedars-Sinai海周还会提供周会,使所有参加同期项目的初创公司“聚在一起,分享成功经验,讨论遇到的挑战,并相互支持。由于每期培训班的规模较小,每个初创公司都能获得个性化的支持,项目方每周与公司进行沟通,确保公司获得所需要的支持

04

写在最后
通过系统性分析,我们发现,美国的加速器发展总体呈现出空间分布多层次、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模式多样化、加速服务个性化、经济绩效非凡化等特征,都较好显示了加速器发展的益处,说明加速器的出现是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实体力量。
以Cedars-Sinai为例,它既是技术资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产品的开发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阐述其逻辑,对于处在初创时期的公司,“加速器”与游戏术语中所说的“外挂”有相似之处,其提供了超越本身所能拥有的物质基础,让凭借自身力量战胜不了难题的人能够去面对本应承受不了的困难和风险,加快“通关”速度,但需要说明的是,两者性质一正一负,本质上存在差异
目前,国内医疗领域在全国多个地方都建立了基地,大力发展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就在2021年11月17日,推动脑疾病的干预诊疗只的“红杉中国智能医疗加速器”正式启用,其主要理念是借此帮助和陪伴更多的智能医疗创新企业在中国成长,积极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Q产业集群
在面对国外企业医疗加速器的强大基础下,国内的医疗创新技术加速也应展现应有实力,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积累更多技术、人才、管理资源,制定全面策略以应对初创公司所需的要求,通过加速器帮助创业者将其创新技术产品推向市场,大力改善医疗保健质量、效率和护理服务。

【1】上汽失去名爵印度公司控制权!

根据《印度斯坦时报》的报道,印度金达尔西南集团(Jindal Southwest,简称 JSW)正试图收购名爵汽车印度有限公司(MG Motor India)部分股权,该公司为上汽集团在印度设立的全资子公司。

JSW集团将会持有上汽名爵印度公司45-48%的股份,经销商和印度员工持有5-8%的股份。从而超越中方持股比例,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上汽集团将失去对印度子公司的控制权,名爵印度公司将成为一家被印度人掌控的公司。

并且此次收购已经得到了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
image.png

【2】上汽MG试图保住资产

印度《经济时报》还透露,原本上汽集团针对此次收购的开价是按照80-100亿美元的估值计算,但是经过一番“沟通”之后,名爵印度公司的估值直接降低到12-15亿美元。

并且根据媒体报道,上汽集团还试图想通过扩大对印度投资来保住资产。包括计划投资500亿卢比(6.11亿美元)在印度建设新工厂,同时扩大纯电动汽车的本土化生产制造。但最终上汽的计划没有落地。

上汽MG 2017年进入印度市场,投资32.75亿人民币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工厂,并彻底改造。是第一家去印度的中国企业。经过了6年的发展,投资了这么多钱,在发展势头还不错的情况下,却被印度抢走了,令人惋惜。

【3】印度为何对MG下手?

目前铃木,现代,丰田,起亚都在印度设有工厂,为什么印度要对MG下手呢?我个人猜测,首先是因为印度的营商环境糟糕,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都陆续关闭了工厂,退出印度市场。面对印度的庞大市场和人口红利,通用,福特都表示玩儿不转了!还在坚持的就是日韩企业。

其次,印度本土的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针对中国企业。比如说2020年禁止了中国100多个APP,小米,OPPO,vivo都遭遇了严厉调查,而MG也是中资企业。

image.png

第三,目前还在印度发展的汽车企业有很多,以日韩系品牌为主。这些企业在印度投资更多,市场规模更大。而MG在印度市场只能排在第八位,市场份额只有2%。所以“先挑软柿子捏”,MG是最容易下手的一个。

第四,上汽MG在进入印度市场之后,最开始是CKD生产,后来上汽一直努力培养本土产业链,以印度本土零部件,替代进口零部件,截止2022年底,本土零部件供应已经突破50%。或许印度也是认为供应链体系已经做强做大,即使没有了中国也能实现车辆生产。

image.png

【4】上汽MG印度被强行收购,给我们哪些启示?

首先,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消费市场前景巨大。如果因为一两次失败就放弃,那么损失可能会更大。更何况日韩企业目前在印度发展的都还很好,因此印度市场是我们不能放弃的市场。

image.png

其次,既然印度的经商环境不好,中资企业进入印度之后,一定要在遵守印度法律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壁垒,供应商壁垒,不轻易的交出家底。让印度人不得不依赖我们,此次MG被印度恶意收购,也有自身的原因。因为是收购英国品牌得来的,上汽MG长期以在中国就说自己是中国品牌,到海外就说自己是英国血统,然后非常主动进入各种五眼联盟市场、印度市场甚至中国台湾市场。而上汽MG好像真的相信对方就是把自己当成盟友,在这些敏感地区刀尖上疯狂跳舞,甚至敢于帮印度人搞本土供应链。因此才落得如此下场。

零碳园区的优势

零碳园区不仅是环保的体现,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首先,零碳园区具有更高的竞争力,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其次,零碳园区能够减少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如何打造零碳园区

要打造零碳园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园区位置,充分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其次,可以采用节能措施,如推广能源管理系统、加强设备能效改造等。最后,园区管理方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建设湿地等方式增加碳汇,从而达到零碳目标。

未来,零碳园区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零碳园区新时代。

来源--燃料电池行业研究:降本目标、降本路径、竞争格局http://h2city.cn/cms/a/1196.html

一、降本目标:补贴前全生命周期降本 46%可与电车平价
长途、大功率应用场景下,燃料电池系统优势明显

氢燃料电池车型更适用于路线相对固定、加氢便利等区域性应用场景。相比纯电动车型,氢燃料电池车克服了能源补充时间长、低温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提高了营运效率,与纯 电动车型应用场景形成互补;按照“氢电互补、宜氢则氢、宜电则电”的原则,同时结合各 场景的应用潜力,受制于当前储氢、加氢基础设施及燃料电池发动机水平不足以支持长途、大功率需求场景,氢燃料电池车型更适用于路线相对固定、加氢便利等区域性应用场景,主要有以下应用场景。
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将逐步向长续航、大载重的场景过渡。根据氢蓝时代常务副总裁曹 桂军在 2021 势银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年会上发表的《燃料电池系统开发与多场景应用》的主题演讲,预计 2025 年燃料电池系统主要额定功率为 130~180kW,燃料电池系统最大 额定功率将大于 180kW,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将逐步向长续航、大载重的场景过渡。
经济性决定因素:购置成本、氢耗及氢气价格
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包括车辆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燃料电池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决定了使用 成本,它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百公里氢耗量和氢气价格。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 2020》对车用燃料电池系统提出的成本目标:
1)系统成本:2025/2035/2050年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成本目标为 3500/1000/ 500 元 /KW。以 2020 年为基数,2025/2050 年分别下降 30%/80%;
2)系统功率:2025年燃料电池重卡、客车、物流车的系统功率分别为 150/100/55kW,2050 年分别为 300/200 /100kW;
图片
3)百公里耗氢:2025 年燃料电池重卡、客车、物流车分别为 8.5 /5.5/2.5 kg/100km;2050 年分别为 6/3.5 /1.5 kg/100km。以 2020 年为基数,氢耗 2025/2050 年分别下降 17~23%/45%~50%;
4)氢气成本:2025 年为 20 元/ kg,2035 年为 10 元/ kg,以 2020 年为基数,氢耗 2025/2035 年分别下降 43%/71%。
2017 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的降本要求更高:
1)燃料电池系统: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成本 2020/2025/2030 年分别为 5000/2000/600 元/kW,以 2020 年为基数,2025/2030 年分别下降 60%/88%;乘用车燃料电池系统 成本 2020/2025/2030 年分别为 1500 /800 /200 元/kW,以 2020 年为基数,2025/2030 年分别下降 46%/86.7%;
2)储氢系统成本:2020/2025/2030 年分别为 3000//2000/1800 元/kg,以 2020 年为基数,2025/2030 年分别下降 33%/40%。
以 18 吨重卡车型为例降本空间测算:燃料电池车 VS 柴油车 VS 纯电车 基于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成本预测数据,根据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动力匹配的特点,分析燃 料电池与纯电动卡车(18t)的成本差异。根据上海捷氢 2021 年 9 月发表的论文《基于 TCO 分析氢气价格对燃料电池重卡经济性的影响》,我们选取载重 18t 的一汽解放 J6L4×2 厢式运输车,车辆使用场景为车队营运重卡,该运输车需要满足日均 500km 以上的长途 运输需求,使用时间为 5 年完成 100 万公里。结论如下:
1) 购置成本:燃油重卡价格约 20 万,补贴前纯电重卡约 71.6 万,补贴后为 67.6 万,补贴前燃料电池重卡约 96.9 万,补贴后为 16.8 万。补贴前氢能车的购置成本分别高过 燃油重卡 80%,高于纯电重卡 35%。
图片
2) 运营成本:燃油重卡柴油费用为 1.61 元/公里,电动车电费为 0.88 元/公里,补贴前燃料电池重卡能源使用成本为 2.01 元/公里,补贴后燃料电池重卡氢气费用为 1.58 元/公 里,低于柴油重卡的运营成本。补贴后氢能车的燃料成本低于燃油重卡,高于纯电重卡 80%。
3) 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补贴前,燃料电池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高出燃油重卡 36%,高 出纯电重卡 46%。补贴后,燃料电池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与低于柴油重卡,略高于 纯电重卡 7%。
如果 2025 年和 2030 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性能及成本的达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规划目标,则 18 吨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 2025 年为 255.86 万,2030 年为 179.71 万,分 别比 2021 年燃油重卡成本低 22.79%和 45%,比 2021 年纯电动重卡低 5%和 31%。
需要注意的是:类似车型的情况下,燃料电池汽车的续驶里程主要取决于氢系统的储氢量,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主要取决于电池的容量,锂电池应用于重型车辆时,锂电池的自重 不可忽略,根据高工锂电的数据,我们以一辆续航里程 200 公里的 30 吨纯电动卡车为例,锂离子电池容量约为 400kWh,使用 300Wh/kg 的锂离子电池,电池自重高达 1.3 吨,如 果续驶里程提高到 800-1000 公里,电池自重将高达 6 吨以上;而 30 吨的燃料电池卡车百 公里氢耗约为 10kg,使用储氢密度在 5.7%的 70MPa 储氢系统,续驶里程为 1000 公里时 燃料电池系统与储氢系统重量的总和仅 2 吨左右。

断油=断命

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供给被切断,那么这个国家就只能坐以待毙——交通停摆,工业停滞,航母战机等重型武器变成一堆废铁......如此,这个国家能不灭亡吗?对于"断油"之痛,日本应该深有体会。

二战爆发后,随着日本在东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疯狂地"灭国掠地",石油需求量也急剧增加。但日本国内没有什么石油资源,日本的石油基本都要依赖进口。其中美国还是日本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有数据显示,1939年日本进口石油的80%都来自美国,另一部分则来自东印度群岛地区。

由此可见,至少在二战中前期,美国不仅在发战争财,更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幕后支持者。后来美国和日本闹翻了,才于1941年7月底正式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和物资封锁,包括石油禁运。

英国和荷兰等国紧随其后,也切断了日本的石油供应线。"断油"对日本的打击简直就是致命的,因为日本的陆、海、空军因为缺油,都不得不大幅缩减军事行动。

几个月后,被逼急了的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此后,美国更加大了对日本的封锁力度,以及对日本油轮的袭击和破坏。有数据显示,1944年美国击沉的日本油轮的数量,已远超日本新建油轮的数量。

就这样,日本的石油进口大幅减少,到1945年的时候,已经进口不到一滴油了。没有石油,日本即使拥有再多的飞机战舰,也没了用武之地。

看到封锁的巨大威力,美国后来又对日本发动了更毒的"饥饿战役",就是用大量的水雷封锁日本通向朝鲜半岛的海运线。因为日本不仅缺石油,也缺粮。而日本的"粮仓"主要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只要切断这条生命线,日本必然发生大饥荒。

当时,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还说过一句话,"对付日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美国的封控下,日本断油断粮,几乎到了什么都缺的地步。这无疑加速了日本战败投降的时间。

美国扼守世界16条命脉

有了这次"成功经验",美国后来就把控制石油出产地区和石油运输通道,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尤其是在与苏联争霸世界的时候,美国加大了对世界油库——中东的争夺和世界重要航道的控制。八十年代的美国总统里根,还明确提出要控制全球16条海上咽喉通道。

除了人们熟悉的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之外,还有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以及太平洋上通过阿拉斯加湾的北航线。

其中7条在大西洋,5条在亚洲,2条在印度洋,2条在地中海。也就是说,全球几乎所有的海上贸易货船,到要经过这16条海上咽喉通道。
b9a5b7381119d914f2ac9484ecc9cd3e.png
在这16条通道中,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丹麦海峡,曼德海峡,土耳其海峡这7条航道,又因为是世界石油运输的必经通道,更是美军扼守的重中之重。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建有军事基地。美国军事基地最多的时候曾高达5000多个,其中有一半都在国外。苏联解体后,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虽然在逐年减少,但截至目前依然还有300多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驻有30多万美国大兵。

美国建这么多海外军事基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保护美国吗?是为了保护驻在国吗?显然都不是。美国的真实目的,是要通过"及时干预"地区事务的军事能力,来稳固美国的国际话语权。
1fe3fda3a68ed5bd9147273e64d2bbf9.png
其中,扼控海上咽喉通道,就是美国干预策略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美国要控制这些海上航道,确保自己和盟友生命线的安全,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控制对手的生命线。

今年以来,美国向中国南海等周边海域投放了大批军事力量,申索"航行自由",包括美国的欧洲盟友,也罕见地派出航母舰队到南海助阵。其目的之一,就是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控制南海水道或阻止中国控制南海水道,因为中国一半以上的海上贸易都要经过这片水域。

目前中国大概开辟了30多条远洋运输线,按照线路方向大致可以分为4条:向东出第一岛链,到达美洲非洲及西欧地区;向北过朝鲜海峡、宗谷海峡,然后走北极航道到欧洲;向南经过南海到南亚及澳大利亚;向西,先过南海再穿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再到海湾地区或非洲欧洲等地。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国,每年有数万亿"中国制造"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每年进口石油高达5.4亿多吨……这些物资的进出口,至少一半以上都得走西线和南线航道,也就是要经过南海及马六甲海峡等水域。

由此来看,美国不断向南海增兵,激化地区冲突,对中国的海上航道,已经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
59193153428b15c044e5fbaf7a6deff1.png
中国的谋局与破局

假如美国真的切断中国的能源线,中国该怎么办呢?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开打,派战舰去摧毁那些控制海上要道的敌对力量。

但这个办法并不可取。首先,实施禁运和封锁,并不意味着宣战。如果中国直接火炮攻击,不仅不符合"中国不开第一枪"的传统,还可能造成舆论上的被动。其次,美国军事基地遍布世界,美国的军事力量可以在战时迅速支援世界上的任何目标,而中国在海外基本没有军事基地,远海作战并无胜算。
4add169b8368e24b0117c61c2c6fb017.png

所以武力还击,并不是最优方案。既然不能打,又如何破局呢?其实,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风险,中国高层都看得很清楚,并且早有布局。总的来看,中国的应对预案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扩建陆上能源通道

既然海上航道被切断的风险比较高,那么中国就可以开凿陆上能源通道。毕竟,中国在陆上的话语权要高得多。目前,中国主要有4条陆路油气管道线。

第一条是中俄油气管道。该管道的起点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经黑龙江省漠河市进入中国境内,终点是大庆,总长1000多公里。目前年输油总量已增到3000万吨。

第二条是中哈原油管道。该管道起自哈萨克斯坦,终点是中国新疆,管道总长2800多公里,被称为"丝绸之路第一管道"。年输油量也超过1000万吨。
d486f26b7501971da426da749ec52063.png

第三条是中缅油气管道。该管道起点是缅甸,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长度为771公里。2013年运营至今,已向中国累计输气约300亿立方米,输油超3000万吨。

第四条是中巴油气管道。这条油气管道已于2014年开建,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项目。

但巴基斯坦没有油气资源,中巴油气管道其实主要是为伊朗的石油修建的。一方面,伊朗及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可以通过海运到达巴基斯坦港口,然后通过中巴油气管道运到中国。另一方面,伊朗的石油也可以走陆路通过伊巴管道连通中巴管道,然后再运到中国。

不过,管道运油虽然比海运相对安全,但总量有限,短时间内还无法替代海运。

第二,加强能源供给的多元化

为防止中国能源的进口国过于集中,被卖方市场主导,中国采取了多元化的能源供给。在中国油气资源进口国中,既有中国最重要的伙伴俄罗斯,也有中国最大的对手美国,也有美国的盟友沙特,另外还有很多中东,拉美,北欧,非洲等地区的国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能源渠道比较多,几乎分布于全球各地。如此一来,敌人即使要搞封锁,难度就非常大,所需成本也会非常高。

第三,提升对敌军事制衡能力

中国不可能效仿美国,在世界各处建军事基地,但中国可在关键地段保持必要的军事制衡能力。

此前,中国扩建南沙群岛的永暑岛,在岛上修建了机场、医院等基础设施,也包括导弹掩体、雷达通讯系统及大型地下建筑物等军用设施。由此可见,永暑岛已成为了中国布置在南海的一颗战略棋子。其作用除了扼守南海岛礁,还可以盯梢南海的航道,包括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进出印度洋的必经之路,一旦被封锁,中国的西线航道就被切断了。而永暑礁与六甲海峡的直线距离只有1300公里,在这里盯梢马六甲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中国大陆最南端到马六甲的距离,可有数千公里之遥。

另外,中国为了方便在亚丁湾护航和非洲维和,在亚丁湾吉布提修建了中国海外的第一个军事基地。有了这个基地,中国的海军舰队还可以"顺便"扼守曼德海峡。这里可是通向苏伊士运河的必经之路,号称"石油通道上的哨兵"。
6755bb1b2f4a743519a581e6a6604887.png

而与吉布提港隔海呼应的,还有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这里是中巴经济走廊的终点,目前已由中国全权经营

有了这几个"点",中国的军事力量就可以基本覆盖西太平洋,并"触及"到印度洋区域。而这两个区域,正是中国石油航线的主要所在地。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在印太区域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就可以钳制敌人并阻击敌人的封锁,提升该区域石油航线的安全系数。

以上就是中国应对能源安全的三个破局之策。有此布局,即使中美发生战争,美国也很难完全切断中国的生命线。当年美国对付日本的那一招,在中国必定会失败。
来源:兵国大事

作为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和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大家或许比较熟悉,但对他的新事业——突破能源公司(Breakthrough Energy)不一定很了解。

比尔·盖茨无疑是一位软件方面的杰出工程师,但他的角色早已发生了转变,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位慈善家、投资家和世界顶级的能源学者。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共识下,比尔·盖茨成为这场全球气候行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2021年写的《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书,成为普通读者认识这场气候挑战的最好读物之一,书中还对实现净零目标的路径和技术创新有了全面介绍。

当然,比尔·盖茨对碳中和的更大贡献,或许来自于他的行动,他牵头成立的突破能源公司,已经扩展为一家集能源研究、新闻传播和投资于一体的大公司。

特别是在投资领域,突破能源投资那些风险极高、传统投资人不敢进入的绿色科技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而且投资周期在10-20年,旨在创新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量、扭转气候变化。

突破能源投资板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突破能源风险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BEV),成立于2015年。另一个是突破能源催化剂项目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Catalyst,BEC),成立于2021年。

BEC目前聚焦于五大技术研发:绿色氢气、可持续航空燃料、长期电池储能、直接空气捕捉和水泥、钢铁、塑料等制造业的脱碳。

BEC主要为项目进行融资,而不是对企业进行投资,因此跟BEV的功能不一样,BEV主要投资企业。

BEV笼络了几十位亿万富翁作为共同投资人,包括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SOHO公司创始人潘石屹、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印度大亨穆克什·安巴尼、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彭博新闻社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共同基金巨头富达集团首席执行官阿比盖尔·约翰逊等大佬。

BEV成立至今已经近8年,筹集资金超过20亿美元(约140亿人民币,其中BEV第一期10亿美元,BEV第二期12.5亿美元,BEV欧洲1亿欧元),支持了90多家初创公司。

BEV设立的初衷,是投资于有可能为全世界带来廉价而可靠的清洁能源的科学突破,终极目标是将新的零碳排放技术推向市场。涉及领域包括二氧化碳捕集、能源物联网、生物合成、储能公司、可持续燃料、动力电池等诸多领域。

根据突破能源公司官网发布信息,梳理了10家比尔·盖茨投资的公司,看看这些初创公司有什么奇妙的技术创新,为碳中和事业贡献什么力量。

LanzaJet:可持续航空燃料

LanzaJet公司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是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和碳循环公司LanzaTech的子公司。LanzaJet专注于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国际航空集团、三井物产、壳牌和 Suncor Energy和全日空航空公司等都是这家公司股东。

2022年10月,LanzaJet宣布其位于佐治亚州索珀顿的Freedom Pines Fuels 工厂,开始建设世界首个使用生物乙醇为原料制喷气可持续航空燃料的生产基地。工厂每年生产 900 万加仑 SAF ,这将使美国目前的可持续燃料产量增加一倍左右。突破能源基金当时向该项目投资了5000万美元,以确保工厂按预期计划投产。
f29fcfed9fb486aea68aea38a8b2c071.png

Type One Energy:可控核聚变

聚变能源的成功商业化将是实现全球每个城市清洁、负担得起和丰富能源的巨大飞跃。总部位于美国的 Type One Energy ,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仿星器聚变能源公司,其使命是为世界提供可持续的、负担得起的聚变能源。
640.png
来源:Type One Energy

2023年3月,突破能源基金领投了这家核聚变能源公司。这次A轮融资共筹集了2900万美金,该公司总投资已经达到3070 万美元,它宣称此后将逐步推进仿星器核聚变技术商业化。这轮融资共同领投的还有Dora Energy Tech Ventures和TDK集团的CVC资本TDK Ventures。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比尔盖茨第一次投资可控核聚变了。

早在2021年,美国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宣布拿到18亿美元的融资。背后的投资方就包括了比尔盖茨、索罗斯、Marc Benioff、谷歌母公司Alphabet、DFJ Growth等一众大佬。

突破能源基金投资委员会联席主席卡迈克尔·罗伯茨表示,在仿星器技术上投入数百万美元是值得的。仿星器科学的进步,包括 Type One Energy 执行仿星器开发项目的能力,为未来几十年在电网上实现实际聚变提供了非常令人兴奋和有希望的道路基础。

Lilac Solutions:实验室强化锂提取

锂被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世界上大部分的锂都是在卤水中发现的,后者是主要在沙漠中发现的咸水沉积物。锂矿公司Lilac Solutions推出了专有技术,用一种使用离子交换珠和耗水更少的新方法取代了旧的、耗水量大的锂提取过程。

Lilac通过设计各种项目的锂开采系统而与资源所有者合作,包括传统的锂生产商、寻求进入锂市场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以及小型开发商。在这些开采系统当中,卤水被送入一个装满小珠子的罐子,通过离子交换过程,这些小珠子就能够把锂吸收进来。这家总部位于奥克兰的初创公司在智利、阿根廷和美国——美洲是其主要关注的地区——以及欧洲和亚洲都有项目正在进行中。

突破能源基金和宝马i Ventures同时参与了Lilac Solutions 1.5亿美元的B轮融资。

盖茨对锂电池公司好像很有兴趣。Mangrove锂业(Mangrove Lithium)是一家非常小的公司,规模连10个人都不到,而比尔·盖茨已经向它投入了超千万美元。电池初创公司Our Next Energy 也获得突破能源基金2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Albedo公司:热成像监测地球

Albedo公司是美国地球观测初创公司,专注于采集分辨率为10厘米的地球观测图像。该公司计划运营一组冰箱大小的卫星,用于收集 10 厘米分辨率的光学图像和 4 米分辨率的热成像图像。

目前,该公司获得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许可,可以销售分辨率为每像素 10 厘米的商业光学图像。由此产生的图像可以揭示水分含量、温差和能源效率,可用于精准农业、测绘、保险、植被管理、建筑、管道监测、城市规划和国防。

2022年9月,Albedo 在突破能源基金和 Shield Capital 领投的 A 轮融资中筹集了 4800 万美元。

突破能源基金相关负责人Carmichael Roberts表示:“要实现净零排放,我们将需要以低成本和高频率提供的高保真视觉和热数据,从而实现一系列以地球科学为重点的气候解决方案。”

AntoraEnergy:热储能用于工业制造

Antora Energy公司的定位是发展长时储能以满足未来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带来的调节不足的问题。

AntoraEnergy公司从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中获取电力,然后将电力转换为热能。转换后的热量被储存在固体碳块中。碳块的作用就像一个热电池。被加热的碳块是隔离的,因此不会损失热能。储存的能量可以作为工业流程中的热量,用于制造水泥和钢铁等材料。储存的热量也可用于发电。

2022年,AntoraEnergy获得突破能源基金与风险投资人Chris Sacca的Lowercarbon Capital共同领投的5000万美元融资。

蓝界科技:甲醇燃料电池生产

蓝界科技(Blue World Technologies)是一家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组件及系统研发商和制造商。其产品可应用于全球固定电源、APU、汽车和重型交通运输等场景。其燃料电池将成为内燃机和柴油发电机的绿色替代品。

作为Power-to-X生态系统的一环,蓝界科技的燃料电池的以甲醇燃料为主。其甲醇燃料电池技术将为无法实现直接电气化或无法应用电池技术等领域的绿色转换提供解决方案。

2022年8月,蓝界科技宣布由比尔盖茨创立的突破能源基金投资蓝界科技。至此,连同丹麦发展基金、德国道依茨公司及现有投资人于2021年12月的投资,公司完成了总值3700万欧元的B轮融资。

B轮融资将用于扩大燃料电池规模化生产及燃料电池在海运行业的开发应用。蓝界科技于2021年下半年完成所有核心部件生产设备的采购及调试,目前处于预批量生产。今年下半年将启动批量生产,随着产能的进一步释放,公司预计几年内可达到年产500兆瓦产能。

Pachama:用人工智能阻止森林砍伐

激光雷达通过反射激光来探测物体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从而生成三维地图,而Pachama的人工智能算法用三维地图来预测森林中某一部分树木的数量。
640.png

Pachama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监测工具,在美国宇航局等组织的帮助下分析其重新造林项目;这些组织负责提供卫星激光雷达数据(通过物体反射激光收集),通过检测物体与相机的距离生成三维扫描。这种激光雷达技术也被用于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因其可以绘制出一个地区的详细地图,Pachama则通过算法分析,预测森林特定区域的树木数量和碳含量。

此外,Pachama是一个类似于Zillow的平台,允许企业购买碳信用额度来资助重新造林,这反过来又会增加树木的碳捕获量。该公司每卖出一个碳信用额度就会得到一笔佣金。

这家初创公司目前的大部分项目集中在美国、墨西哥和亚马逊雨林,因为那里有最完备的激光雷达数据。它也是得到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资助的几家绿色科技初创公司之一。

2021年4月,公司宣布完成了新一轮 1500 万美元的融资,由现有投资者突破能源基金领投 ,随后是亚马逊的气候承诺基金、Saltwater (Ryan Graves 的基金)、 Lowercarbon Capital (Chris Sacca的气候基金)等。

ZeroAvia:以氢气为动力的飞机

ZeroAvia是一家零排放的航空公司,专注于通过使用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为飞机提供动力,从而摆脱化石燃料的燃烧,这吸引了英国政府和英国航空公司的拨款和资助,使其估值达到1.5亿美元。该公司目前在美国和英国运营并拥有CAA和FAA颁发的两架原型飞机的实验证书。
640.png
来源:ZeroAvia

该公司正致力于在2024年之前用其600千瓦的动力系统实现零排放商业飞机运营,目标是9至19个座位,航程300英里。随后将推出2至5兆瓦版本,目标是700英里的航程。后者有望为拥有40至80个座位的飞机提供清洁动力,ZeroAvia希望能在未来四年内交付。

英国的支持促使这家初创公司在位于加州霍利斯特(Hollister)的总部之外还在英国克兰菲尔德(Cranfield)建立了第二个工厂。

2020年12月, ZeroAvia宣布在A 轮融资中获得2140 万美元的新资金。突破能源基金和Ecosystem Integrity Fund领投此次融资,后续投资者包括Amazon Climate Pledge Fund、Horizons Ventures、 Shell Ventures和Summa Equity。

2023年3月,该公司又从包括国际航空集团(IAG)在内的新老投资者那里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额外资金。这家航空公司的B轮融资总额现已达到6800万美元,这些资金将用于在2026年前使其40至80座的飞机投入运营。

Arnergy:用物联网提供可靠分布式能源

Arnergy是一家利用物联网(IOT)为新兴市场企业提供可靠太阳能的分布式公用事业公司。Arnergy的使命是通过部署能够为客户提供动力并改善经济。该公司提供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了太阳能、存储解决方案和远程管理技术,可解决电力间歇性和电网不可靠问题。

Arnergy公司是在尼日利亚拉各斯(Lagos)运营。与撒哈拉以南其他非洲国家一样,尼日利亚的电网经常不稳定,停电也并不罕见。Arnergy在这里租赁和销售它所谓的太阳能系统——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的轮子上的笨重的橱柜大小的设备,这些设备本质上就是太阳能发电机。这种技术设备还配有一个软件平台,可以让客户实时监控和控制他们的能源使用情况。

Arnergy的"蓝盒子"配备了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并且是模块化的——客户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自由地增加或减少额外的单元。Arnergy的系统使像尼日利亚这样的国家的企业能够以与传统化石燃料资源相同的价格支付清洁能源。

2019年6月,Arnergy宣布筹集 9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由突破能源基金领投,挪威发展中国家投资基金 (Norfund)、ElectriFI 和 All On 跟投。

Biomilq:人造母乳

Biomilq是一家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初创公司,它通过尝试在实验室中复制母亲的母乳来瞄准婴儿营养。公司希望通过细胞培育技术研发出一种“人造母乳”,用来解决那些因无法母乳喂养给新生儿造成的困境。
640.png
来源:CNBC

Biomilq将细胞置于细胞培养基中,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并增殖,达到足够数量后,放入模拟乳房环境的生物反应器中,在这里,细胞吸收更多的营养并分泌乳汁成分。

2021年10月20日,Biomilq宣布获得21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突破能源基金和丹麦生命科学投资机构Novo Holdings的资金领投。该投资将帮助 Biomilq 生产基于细胞的母乳,这种母乳模仿母乳的营养价值,并且比传统的牛源婴儿配方奶粉具有更低的碳足迹。


参考资料:https://breakthroughenergy.org/

一旦美国启动氢能税收抵免,由氢气生产绿钢将比灰钢更便宜

Rethink Energy英国分析师表示,美国即将推出每公斤最高3美元的氢能税收抵免,使用绿氢生产的钢铁将成为美国最便宜的钢铁。
焦炭在传统上是用在高炉中用于从矿石中提取铁,产生所需热量,除去矿石中的氧气。这2个任务也可由氢气来完成,该过程被称为直接还原铁DRI。当氢气和直接还原铁工艺和可再生能源电弧相结合,可把铁转化为钢,由此而生产的产品被称为绿钢。
640.png
该分析师在一份名为《绿钢溢价:神话还是现实?》(green steel Premium: Myth or Reality?)的报告中表示,绿氢的价格已很低(约3.35美元/公斤),而拜登政府《降低通胀法》(IRA)即将为可再生氢提供每公斤3美元的补贴,这将促使格林钢铁在2024年补贴开始后,钢铁的生产成本降低。但唯一的问题可能是,目前绿氢产量没那么多,这个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尽管绿钢将是生产钢铁最为便宜的途径,但钢铁行业仍需一到两年来打造或在现有的项目上进行试点。
报告中表示,欧盟计划在2023年启动碳边界调整机制,据碳含量征收进口税,这是美国绿色钢铁对欧洲买家有吸引力的提议。2025年后,可持续钢铁工艺和基于化石燃料的方法之间的价格差异,会成为传统钢铁生产的最后一击。绿色钢铁不仅会成为有吸引力的商业主张,还会严重削弱竞争对手,完全改变美国钢铁行业格局。随着绿氢的价格越来越低,预测到2028年绿钢生产将生成主流。
美国清洁氢生产商可获得的税收抵免规模取决于每个项目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GHG)排放-更重要的是,也取决于员工的薪酬。
因此合格清洁氢的基本税收抵免率被设定为每公斤0.60美元,并根据生产的氢的生命周期排放量-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衡量。
每公斤氢气生命周期CO2e排放量低于0.45公斤的氢气将获得100%的信用,其次是0.45-1.5公斤CO2e/kgH2的33.4%,1.5-2.5公斤的25%和2.5-4公斤的20%。
生命周期的排放必须由无关第三方进行验证,且只有在2033年之前开始建设的项目才有资格申请补贴。新法案中的工资要求似乎是协议中最重要的部分:将税收抵免的规模乘以五倍。
如果生产商确保承包商和分包商在建设该设施中雇用的任何工人和机械师,应按不低于劳工部长最近确定的该设施所在地区建造、改造或修理类似性质的现行费率支付工资,才有资格获得这一补贴。

I.

金坛一役扬名“中国新能源之都”:风投中创新航

如果说,合肥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其视野、财力、魄力和招商引资机制已经投行化、风投化。那么,常州金坛,一座地级市的市辖区,则以县域经济的名义,风投中创新航一战而名扬天下。
2009年,中航锂电成立。2013年、2014年,中航锂电连续保持我国商用车市场装机量第一,一跃成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
2015年,常州金坛以28亿元引入中航锂电扩产项目中航锂电江苏。截至2016年底,中航锂电在产品上仍以商用车为主,对即将爆发的乘用车市场缺少预判和准备。同时,国内市场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企业迅速崛起,开始逐步抢占市场份额。2017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一是补贴与产品能量密度挂钩,三元电池迅速崛起成为主流;二是商用车补贴大幅下降。受此影响,中航锂电以商用车为主导的电池装机量呈现断崖式下跌,2017年、2018年连续出现大额亏损,不仅自身陷入严重困境,还将母公司成飞集成拖入退市警告。
2017年至2018年的连续亏损把中航锂电江苏公司的投资决策方常州市金坛区逼入了绝境。2018年初,常州市金坛区在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后,决定通过资本运作一举“抄底”中航锂电,进行纾困投资,并开展三项改革以激活企业活力,改制为混合所有有制企业、变为地方国资企业,下放管理权,聘用能人;产品线转向乘用车,绑定大客户;全国设立四大生产基地。同时,中航锂电总部迁至金坛。随即,中航锂电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出货量排名从行业第9一跃成为第3,并于2022年10月6日成功在港交所实现IPO,市值一度超过600亿元。
河南重镇洛阳之失,地级市辖区金坛之得,对比强烈。新能源之都常州之金坛区,因中创新航风投一役而名扬四海。
_盛名之下,各种产融资源闻风而至(_常州金坛)。

这个春天,在哥伦比亚大学邂逅ESG,探索绿色美好!

ESG助力绿色未来,GCIC助力可持续发展
l 【会议内容】
在气候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发展渐成主流的当下,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成为各国愈加重视的概念。为更好践行ESG可持续商业发展,加强政、商、学界在此领域的交流合作,全球气候创新中心(GCIC)将于2023年2月底举办“ESG助力企业高质绿色发展”圆桌论坛。本次活动邀请到ESG领域的多位资深专家参与,旨在探讨企业践行ESG的方法、ESG的发展方向,并就其宏观形势与趋向、制度差异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良好范例和借鉴。
本次圆桌论坛欢迎所有ESG领域的投资人、专家、企业家、创业者及学者的参加。本次活动的话题综合性较强,议题涉及政策与环境、市场与制度、贸易与工业三个方面。论坛将揭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碳市场运行机制的真实情况,深入分析中美在ESG方面的差异,探讨不同的ESG标准和基于评价体系的实践,以及企业在美国实施ESG的有效途径等热议的话题。

【参会专家】
论坛将于2023年2月28日在哥伦比亚大学召开。我们有幸邀请到了ESG领域的顶级专家,包括:

1c6c3ddd57b30920d005c1344b7c95ff.png
(1) Giulio M. Gallarotti教授
【基本情况】
·卫斯理安大学政府学终身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联席教授
【研究方向】
国际关系、非裔美国人、外交关系、全球史、帝国史、思想史、政治史、奴隶制度
【学术成就】
该教授是卫斯理大学政府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联席教授。他也是罗马大学经济理论系的客座教授(1994)。他还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和商学五个学科的主要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他曾在哥伦比亚世界商业杂志发表题为“绿色环保为上策:管理激励结构和环保战略”的文章,讨论了环保主义企业是如何做到真正盈利的。
831d8a621ee867b40d34ce15cc73d44b.png
(2) Chao Yan博士
【基本情况】
·Princeton NuEnergy创始人及CEO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科学家
·锂电池直接回收技术的共同发明人
【学术贡献】
·在能源领域发表了 30 多篇高影响力出版物和 40 多场会议报告
·物理化学、电池材料专家
·从2014年起连续创业,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和运营经验

 7ffb0fc33b1e56a4e93741479f11fb3c.png
(3)刘谷砚
【基本情况】

·Miles GL资本管理公司的创始人兼基金经理
Miles GL资本是专注于全球科技股的股票多空对冲基金, ESG是Miles GL投资流程里的重要一环。Miles GL和刘谷砚多次获得各大对冲基金排名奖项,包括对冲基金杂志(Hedge fund Journal) 2022年度明日泰坦 (Tomorrow's Titan 2022), Investor Choice 2022年度股票类对冲基金业绩奖 (Top Performer 2022),BarclayHedge 2017-2020三年度夏普比率(Sharpe Ratio)第二。

·剑桥信息集团的投资总监
剑桥信息集团是一个管理着数十亿美金的家族办公室,刘谷砚负责集团在数据,软件以及教育领域的杠杆收购。在加入剑桥信息集团之前,刘谷砚先后在欧洲家族办公室Invus和瑞银UBS担任分析师。

·拥有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和CAIA(注册另类投资分析师)证书。
他2010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了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本科学位,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硕士学位。刘谷砚目前是交通大学纽约校友会主席,并且在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董事会 (CEAA) 和中国绝对收益投资管理协会担任董事。

 3727762910b4966bea8fb7474f9bacc1.png
(4)罗建刚
【基本情况】
罗建刚是Cleantech Global Limited创始人。曾任美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参与多家环保科技公司投资,清华大学企业家协会成员,大纽约清华大学校友会董事会前主席,新州华人电脑协会前会長/董事,甲骨文公司资深顾问。罗先生1991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1994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1998年硕士毕业于新泽西理工学院计算机系。
【特殊说明】
由于会议室空间有限,希望您能够预先报名。在您报名参加本次活动后,我们随后会通知您具体地址。
【会议时间】
会议时间安排(暂定):
晚上6:45-7:15 社交晚餐
晚上7:15-8:15 圆桌论坛
晚上8:15-8:30 问答环节
晚上8:30-9:00 社交及结束

本次ESG论坛欢迎各位致力于可持续商业、企业绿色转型、融合科技与ESG的机构和个人报名参加。如果您想注册本次论坛,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gcic.wufoo.com/forms/z3wgmr600spk9k/
Welcome to the 2023 "ESG for High-Quality Green Development" Roundtable

Conference Content
At a time when climate issu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mainstream,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ESG)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concept for all countries. In order to better practice ESG sustainable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mong politics, business and academia in this field, the Global Climate Innovation Center (GCIC) will hold the "ESG for High-Quality Green Development" Roundtable Forum in February 2023. The event invites a number of senior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ESG to participate, aiming to discuss the methods of enterprises practicing ES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SG, and to conduct in-depth exploration on its macro situation and trends,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and practices, etc., which provide good examples and references for enterprises' green transformation.

This roundtable welcomes all investors, experts, entrepreneurs, start-ups and scholars in the ESG field to participate. The topics of this event are comprehensive, covering three aspects: policy and environment, market and system, and trade and industry. The forum will reveal the situation of the tot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carbon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of major countries, discuss different ESG standards and practices based on evaluation systems, and effective ways for companies to implement ESG in the US, and other hot topics.

Attendee Experts
The roundtable will be hel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on February 28, 2023. We are honored to have top experts in the ESG fieldincluding:


(1)Prof. Giulio M. Gallarotti
Basic Information
·Tenured Professor of Government at Wesleyan University
·Co-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rest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frican Americans, Foreign Relations, Global History, Imperial History, Intellectual History, Political History, Slavery System

Academic Achievements
He is a professor of government at Wesleyan University and a co-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He is also a Visiting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The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Rome (1994). He has published extensively in major journals in five disciplines: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law, history, and business. He has also published an article in the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entitled "It pays to be green: The managerial incentive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ly sound strategies", discussing how environmentalist businesses can be truly profitable.


(2)Dr. Chao Yan
Basic Information
·Founder and CEO of Princeton NuEnergy
·Research Scientist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Co-inventor of direct lithium battery recycling technology

Academic Achievements
·More than 30 high-impact publications and 40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in the energy field
·Expert in physical chemistry and battery materials
·Successive entrepreneur since 2014, with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3)Guyan Liu
Basic Information
·Guyan Liu is the Founder, and Portfolio Manager of Miles GL Capital Management, an ESG-integrated long/short equity hedge fund focused on global tech companies. Miles GL and Guyan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multiple hedge fund databases/magazines, including Hedge Fund Journal's Tomorrow's Titan 2022, Investors Choice's 2021 Top Performing Global Equity Fund, and Barclay Hedge's 3 Year Sharpe Ratio No. 2.

Before founding Miles GL, Guyan was an Investment Director at Cambridge Information Group, where he led the private investments in software, education, and data space. Prior to joining CIG, Guyan worked as an Investment Analyst for Invus Financial Advisors, a multi-billion European family office. Guyan started his career at UBS as a summer analyst.

Guyan holds both CFA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and CAIA (Chartered Alternative Investment Analyst). He earned his B.A. in Economics and B.S.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an M.S. i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Guyan is currently the President of the Chiao Tu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New York Chapter. He also serves on the board of the Columbia Engineering Alumni Association (CEAA) and the board of the Absolute Return Investment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China (ARIMAC).


(4)Jiangang Luo
Basic Information
Mr. Luo is currently the manager of Cleantech Global Limited which was founded in 2014. He is also the managing partner of Prime Science & Technology, Inc., PNE Limited Partners LLC and a member of Tsinghua Entrepreneur & Elite Club. He is an investor for many CleanTech/Fintech companies over the last 10 years. From 2000 to 2006, he worked for Oracle as a Principal Consultant. Before 2000, he worked as a senior inform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in various Fortune 500 companies.
Mr. Luo also served man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ince 2005 such as Chairman of Tsinghua Alumni Association in New York area, President of New Jersey Chinese Computer Professionals Society. Jiangang obtained his master degree in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94. In 1991, Jiangang got hi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nputer Science double degrees in Tsinghua University, Jiangang got his Computer Science Master degree from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98.

Note
As space is limited, we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you pre-register for this event. Once you have completed your registration, we will promptly provide you with the precise location.

Meeting Schedule (Tentative)
6:45-7:15 pm Social Dining
7:15-8:15 pm Roundtable Forum
8:15-8:30 pm Q&A session
8:30-9:00 pm Socializing and Conclusion

The ESG Roundtable extends a cordial invitation to al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hat are dedicated to sustainable business practices, corporat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ESG.

发布
问题